主頁 > 出版 > 專題導讀-林樂培聖樂作品欣賞會 > 香港現代音樂之父 - 陳永華博士
 
                             香港現代音樂之父      撰文:陳永華博士

「香港現代音樂之父」林樂培於三十多年前已被同儕及後輩尊稱為「林大師」,以表示其對音樂的貢獻。林大師於1926年生於澳門,完成中學後到香港繼續學習,後負笈加拿大及美國。1964年學成回港推動音樂創作,貢獻至鉅,同時亦不時回澳門推廣音樂,奔走兩地。其活動遍及古典及現代、嚴肅及電影音樂,廣告音樂等。此外,自小是天主教教徒的林大師從未間斷創作及改編宗教歌曲,一曲在1973創作的「天主經」唱遍全球華人天主教教會。

林大師學習音樂路途曲折,惟曲徑通幽,最終大放光彩,值得有志者參與。以下資料乃林大師親自覆述的一點早年事蹟。

林大師在澳門唸中學一年級時,偶然在一個教堂的晚會中聽到司馬榮神父演奏小提琴的美妙樂音,遂懇求母親買給他一個小提琴,並得蒙司馬榮神父親自教導,從此進入音樂之門。他稍後得知司馬榮神父乃澳門歷史悠久的聖若瑟修院音樂總監,乃懇請司馬榮神父介紹其入學,修習風琴,並參加管弦樂團及合唱團,完全浸淫於音樂課之中。然而司馬榮神父只教高年級的課,是以進了聖若瑟修院後,林大師反而沒有機會再隨司馬榮神父學習了。在四年的學習期間,林大師熟習中世紀及文藝復興由額我略聖詠至帕勒斯替拿的聖樂,並司馬榮神父的作品。雖然未開始修習作曲,但耳濡目染,已定下將來音樂創作尤其是創作聖樂的基礎。林大師漸漸確認了有志從事音樂工作的決心,乃移居香港,於堅道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參加歌詠團並任指揮,更曾演出小歌劇。兩年後又移師尖沙咀玫瑰堂,當了四年指揮。

林大師有感於實踐經驗已有所累積,惟理論及創作卻未能有系統學習,乃拜於加拿大華僑著名鋼琴家及音樂活動家關美楓(Maple Quon)門下習樂理,熟習了和聲、對位法、曲式等作曲必備的科目。然而關美楓老師並不作曲,乃推薦林大師到其母校,在多倫多的皇家音樂學院習作曲。然而林大師因在澳門時未曾完成整個中學課程,是以並未能進入學位課程修習,只能以旁聽生身份學作曲。其間要應付生活及學費,曾在餐館及工廠工作,甚至在鐵路局當搬運工人,以支持其學習生活。最後考獲加拿大皇家音樂學院作曲文憑。

以上較少人知道的早年學習音樂經過,乃由林大師向筆者透露,特在此紀錄。成功從來要經過勤奮及艱辛,這樣的成功才有意義。林大師對音樂的全情投入,亦可見一斑。單是口中一句「我很喜歡音樂」不足以成就大業,喜歡之餘付出過什麼才是關鍵。

林大師於1960年由多倫多轉到美國南加州大學習電影音樂,老師乃三屆「奧斯卡最佳音樂獎」得主,匈牙利裔作曲家Miklos Rozsa(1907-1995)。Rozsa共被提名奧斯卡音樂獎十六次,至今仍未有人能打破這紀錄,其作品包括電影《賓虛》、《八達城之盜》、《萬世英雄》等。在名師指導下,林大師創作技術漸趨成熟。其間他的兩位尖沙咀玫瑰堂歌詠團團友結婚,林大師乃隔洋作了Missa Laudis為賀禮,豪情直追古人。

林大師1964年學成回港,翌年由香港管弦樂協會主辦了一場「林樂培個人作品音樂會」,這種罕有殊榮當年可以說是絕無僅有。同年並進入「麗的電視」任編導,制作文化及綜合節目至1971 年。期後更創立廣告製作公司,漸涉足廣告及電影音樂創作。

由70至80年代末,林大師先後參與創辦了「亞洲作曲家同盟」(1973)ACL、「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1977)並任理事十八年之久。林大師亦把ACL的週年大會及音樂節數次帶來香港舉行,使本地作曲家們能接觸當時比香港更前衛的日本、韓國、菲律賓、澳洲等地的現代音樂。同時,透過林大師的國際網絡,漸漸香港作曲家的作品帶到國際舞台,包括把香港引入在1923年已成立的「國際現代音樂協會」ISCM,亦把該會的週年大會及音樂節與ACL的音樂節連合於1988年在香港舉行。當年四十多個國家近二百位作曲家在香港聚會一週,共同交流,使香港在音樂創作,去到國際領域。林大師並在1989-1994受聘香港大學音樂系,至高級講師。同時被獲頒ACL名譽會長及ISCM名譽會員的殊榮。並於1988年獲澳門政府頒贈文化功蹟勳章。

林大師於1994年移居多倫多,原意為過退休生活,但音樂細胞從不懈怠,結果2000年後返香港,積極編寫聖樂作品。更老而彌堅,於1999年獲「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頒贈「音樂成就大獎」及2010年「最佳正統作品金帆奬」,音樂成就不斷更上層樓。

大師除宗教歌曲以外,作品遍及管弦樂、室樂、獨奏曲、聲樂、舞蹈、電影及廣告音樂等。他為香港中樂團所創作的一系列作品最具創意及影響力。林大師以西方前衛手法混入處理中國民族樂器,使聲音更臻新穎。他的中樂大合奏如《昆蟲世界》、《秋決》、《問蒼天》在當時首演後,都引起過很大爭議,在海峽兩岸三地都令作曲界及民樂界馬上重新檢討反省,如何令中樂現代化。二、三十年後的今天,這些作品已成經典之作,更被列入教科書之中。而林大師多首以中國古典改編的鋼琴獨奏如《古典新譯》等,亦曾作為「校際音樂節」指定曲。林大師數十年的耕耘,終於碩果纍纍,每論其音樂風格及其樂於提拔後進的精神都影響了這一代的音樂人。

林大師音樂風格具濃厚個人色彩,音色燦爛,曲式自由。可能是曾修習電影音樂的關係,林大師的作品有如電影的一幕一幕出現,極具映象化,而並非以主題發展及古典古式進行。其創作手法可能受帕勒斯替拿的影響,段落對位十分仔細,在聖樂合唱中尤其明顯。當然,其對中國哲學及文化的熱愛,完全表現在其中樂大合奏及鋼琴獨奏曲之中。

林大師對於創作經驗尤其是聖樂,曾表示「我覺得寫教堂音樂時我只是一個工匠,有一隻無形的手拖著我走。」他亦曾說「我覺得作曲法可以學,怎樣寫出感人的作品卻是天賦的﹗」似乎歷史上不少偉大的作曲家都有過類似的經驗表述。音樂創作如是,人生路途大抵亦如是﹗就正如聖方濟的和平祈禱文所說的:天主,使我作祢和平的工具﹗

本文上載於2011年3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