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出版 > 專題導讀-林樂培聖樂作品欣賞會
 

在《林樂培創作生涯回顧暨創作成果座談會》上的總結發言(注)
Final Speech at the Symposium of Doming Lam’s Music Writing Career and Compositions

戴定澄 (作曲理論博士、教授)

(2006.3.11 澳門文化中心會議室)


今天這個會議的時間,由於大家發言非常踴躍,比我們預計的已經長了一些。我想作為主持人,對各位專家的發言,以我個人的名義,作一個小小的總結。

首先,我非常感謝各位發言。今天到場的有作曲家,指揮家,演奏家,有音樂學家,也有音樂教育界人士,還有我們專業音樂團體的領導。大家的發言包括了不同的方面,不僅從林先生的創作意念,也從林先生創作的具體手法,創作的史料補充,從林先生在華人音樂創作上的地位以及在澳門如何回應林先生的創作、如何進一步應用林先生這樣一個作曲先行者的地位來引領本地音樂創作的發展等方面進行了論述,這些都非常有啟發性。

林先生出生在澳門、受教於西方又立足於香港﹐同時將音樂創作之根深置於中華文化。應該說﹐在大多華人地區由於各種原因和條件所限難于發展現代音樂的時期﹐他應時代發展而行﹐是一個開香港華人現代創作風氣之先、立志以不拘一格的創作來貢獻並將之延伸至世界範圍的作曲家。他的音樂創作的貢獻,尤其是對華人現代音樂創作的貢獻主要表現在下列三個方面:

第一個方面是作品的貢獻。作曲家最大的貢獻首先是他的作品,林先生的作品富於探索追求、創意,同時他的作品具有傳統文化的深厚內涵,這是大家一致公認的。不管他用什麼樣的表形,裏面流的仍然是中國的血,但確實又具有現在世界範圍音樂發展技術的外形。林先生同時也受到強有力的思維意念的影響,剛才林先生他自己講,他的成就不僅因為是技術手段,更有思維意念、價值觀等方面的綜合。當然,我們也看到作品中有技術手段的支持,剛才澳門大學王先生提到的林先生寫的《回紋曲》,實際上是巴羅克時代的一種對位小曲樣式,林先生在早期學作曲的時候寫作的一個像遊戲一樣的作品。但這些東西都是非常基礎的東西,說明林先生走過的音樂路,並不是完全建立在一個空洞虛無的基礎上的,他的思維意念方面的創意是有一定的音樂技術基礎的。一定的音樂技術手段的支持,加上新的意念,新的價值觀,並在廣州話的語言、語音,語調的背景下,在執意探索和大膽的創意追求中,在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下﹐走出了自己獨特的道路。這就是林先生具有“這一個”特徵的作品。同其他一些著名華人作曲家比﹐他的作品量並不多 ﹐但由於時代的造就﹐林先生的作品就不僅成為華人的重要作品之一,也是世界範圍內華人音樂作品寶庫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所以我認為這是林先生的第一個貢獻——作品的貢獻。

第二個貢獻,是對華人現代風格創作價值觀的貢獻、以及他的這種價值觀對後輩作曲家的影響。作為華人音樂界走在比較前列的、主張和創作現代音樂的作曲家,林先生的作品較大程度上倡導了華人現代作品的創作風氣。剛才,葉聰先生,曾葉發先生,還有林先生本人的介紹等,很多人都提到,最初在華人的音樂圈裏,寫現代作品比較辛苦亦比較難,首先要聽眾接受。現在不少的聽眾不要說理解和欣賞現代音樂,他能夠很好地對待一般傳統的音樂已經比較難。就是在華人的專業圈裏,在那個年代(指上世紀60年代,作者注)寫現代作品都很難被接受。林先生堅持現代創作的價值觀,雖然舉步維艱,但還是組織了自己的聽眾,為開創香港華人現代音樂創作之繁榮局面作出了貢獻。在這種價值觀下產生的作品,還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新一代的華人作曲家,像陳怡、譚盾等不少年輕的作曲家。我也看到一些資料,譚盾自己就講,他本人在北京(中央)音樂學院時就常常學習林樂培先生的總譜,聽林先生的唱片,從中學到很多東西,受益匪淺。譚盾能走到今天這一步,我相信林先生的早期影響亦應是一個因素。林先生教育後一輩不遺餘力,從剛才幾位的發言可知,林先生愛護、支持、提攜學生,所以他不僅在客觀影響上、也從主觀教學上引導了學生,對華人後輩作曲家的發展,對他們創新意念的發展,起到一個非常好的榜樣的作用。所以我感到這是林先生的貢獻之二:現代作品的創作意念以及這種創作意念對後代作曲家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在於一朝一夕,而會長期的延續下去,而且這方面的意義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明顯地表現出來。

第三呢,我覺得應該是大家一致同意的,就是說作為一位有相當責任感的作曲家,林先生引領了以香港為主的華人作曲界同國際主流作曲界建立起有效、緊密的溝通聯繫和合作,在這方面,他作出了傑出的貢獻。林先生一方面是一位令人信服的作曲家,另一方面作為一個作曲家組織的領導,幫助同國際主流作曲界建立了起有效溝通聯繫和合作。曾先生剛才談到,林先生總是不遺餘力、不計個人得失地堅持著這種努力。林先生一直保持著這樣的價值觀,而且呢,林先生他不僅有這種奉獻的價值觀,他自己還有著一種很感恩的東西,他認為從他做成的事情中,已經得到了一種精神上的滿足。事實上,正因為他做這些事情時沒有想到回報,歷史已經回報他了。我們這個研討會,這些系列活動,都是這樣一個回饋,充分表明了林先生作為一個作曲家,作為一個溝通華人作曲界和世界音樂界非常重要的引領人,他所作的工作,是相當難能可貴的。

除了這些方面的貢獻以外,各位還談到一些其他方面的貢獻,如伍星洪先生所言及,林先生不僅在現代音樂上,在聖樂合唱創作方面也有著貢獻:是源于文藝復興傳統聖樂的創作,但卻是用廣州語音而非拉丁語;也用複調織體和相應對位技術但效果簡練;用五聲調式寫作旋律代替教會調式;等等。其他方面的貢獻,不一一而談,大家感受到的上述三方面的貢獻,是最具意義、相對最重要的。所以我大膽地根據大家的發言呢,再次簡單地概括一下林先生這三方面的貢獻:是一位本身在作品創作方面貢獻良多的作曲家,這是第一句話;第二句話是:一位重要的開啟華人現代音樂創作之風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啟發後進的作曲家;第三,一位身體力行,為將華人作曲家群體引領進國際社會不遺餘力的作曲家。

我想,今天大家的發言,包括林先生本人以及我個人的一些意見,應該是從一定程度上——雖然不可能是全面、深入地——總結了林先生的成就。如果要全面深入地評價林先生,還需要我們音樂界作進一步的研討。林先生在回答記者問題的發言中也表示,實際上他到現在還是在思考一些想法,一些問題。作曲家一直在孜孜不懈地追求,這是我們可以引以為楷模的地方。我們今天這樣的一個作品座談會,僅僅是二、三個小時的時間,大家的發言,雖不可能地對林先生的創作生涯及作品做一個非常全面深入的評價,但是從今天各位的發言、各位的一致評價上來看,大家對林先生的主要貢獻得到了一個共同承認的結論。各位發言最大的特點,是發自內心的感受,而且是依據於林先生的作品實際的。在座的有些是對林先生有較爲深入了解的同事,有些演奏過林先生的作品,有些研究過林先生的作品,等等,所以今天的發言都相當地客觀、中肯。

我們感謝林先生,雖然他主要的音樂創作和活動不在澳門,但他作為一個出生在澳門,並在澳門受到早期教育的音樂家、作曲家,能夠作出這樣的貢獻,應該是澳門的一個驕傲。我們也感謝文化局、澳門樂團為林先生舉辦的這個座談會,給我們提供這樣一個機會,一起回顧、分析林先生的作品。另一方面,澳門在如何進一步發展、弘揚這種創作意念和價值觀,如何在中西多元文化結合的基礎上進一步促進本地的創作氛圍和創作環境方面,有很多事情要做,今天確實是開了一個非常好的頭。剛才演藝學院周遊校長講很遺憾這些作品聽得太遲了,但我說來得及,雖然遲了,如果能夠早個20年聽到林先生的作品可能會啓發更大些,但現在接觸以後,馬上就著手做這樣一個事情,我感到來得及。從這個意義上講,我感到今天這個座談,它的價值大大超過了評價林先生作品這件事情本身,它還應該對音樂創作的觀念,對澳門本地音樂的發展,以及對華人作曲家今後創作的價值觀、創作意念等諸方面都有所啟發。

我講的這些,不知道准不准。最後我提議,我們再次為林先生鼓掌,非常感謝!
(沈金雲 據作者口頭發言錄音整理,並已經作者審閱)

(注)本次座談會由澳門特區政府文化局澳門樂團主辦,應邀出席座談會的有:林樂培(著名華人作曲家、音樂社會活動家,被譽爲“香港現代音樂之父”)、戴定澄(主持人、作曲理論博士、澳門理工學院藝術高等學校音樂學教授、上海音樂家協會副主席)、曾葉發(國際現代音樂協會會長)、葉聰(新加坡華樂團音樂總監、香港小交響樂團榮譽總監)、梁建楓(香港管弦樂團第一副團長)、周光蓁(博士、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人文社會研究所副所長)、曹以楫(澳門樂團總經理)、周游(澳門演藝學院音樂學校校長)、伍星洪(澳門嚶鳴合唱團常任指揮)、莫健兒(澳門理工學院藝術高等學校音樂專業講師)、王秉正(博士、澳門大學教育學院音樂教育助理教授)。部分港澳音樂界同仁及音樂專業學生、音樂愛好者亦出席旁聽了座談會。

原載﹕澳門日報 學海版 2006年4月9日

*鳴謝戴定澄教授准予本網站轉載文章

本文上載於二零一一年六月二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