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出版 > 專題導讀-紀念李振邦神父逝世二十五週年特輯 >
新禮彌撒合唱曲集
 
紀念李振邦神父逝世二十五週年特輯


《新禮彌撒合唱曲集》之序及幾點說明    李振邦神父



  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最顯著的成就,是在禮儀改革方面:教會自動放棄堅持單一性的傳統拉丁文禮儀,而容納及鼓勵各地方教會用自己的語言和音樂來舉行「彌撒」-天主教最隆重的祭天大禮。

  音樂方面,在保存固有的藝術成就和發展聖樂新形式的雙重原則之下,大力推動全體教友的歌唱,發起所謂「禮儀音樂大眾化」運動;因此歌詠團除了詠唱比較困難的合唱曲外,又肩負起領導扶持全體教友歌唱的新任務,作曲者也接受到為民眾創作簡易而富伸縮性的聖樂新使命。同時,台灣地區主教團為了適應目前教友群眾的演唱水準,並為鼓勵有志於聖禮音樂的工作者,創作民族風格的新聖樂,也通過了一個新的提案,使每一個禮儀時期,如聖誕期、四旬期、復活期等,和每一個禮儀階段,如進堂、奉獻、領主等,在歌唱彌撒中,都可以自行創作歌詞及歌譜,以備整個禮儀時期之用,不必隨著各主日的禮儀文詞,每次更換歌曲,使人應接不暇。這本「新禮彌撒合唱曲集」,就是為適應上述各項具體需要而產生的。

  多謝主教團團長于斌樞機,和副團長郭若石總主教的策勉,宗座駐華大使葛錫迪(S.E.Mons.Edward Cassidy)的獎勵,鄙教區順德葛樂才主教(S.E.Mons. Ignatius Krause)多方面的關切,羅馬宗座聖樂院已故卡爾都琪老師(Maestro Edgardo Carducci)多年的教誨,米蘭音樂院作曲老師狄奧尼西(Maestro Renato Dionisi)在作曲路線與風格上長期的培植。此外,對趙一舟神父和孫靜潛神父在歌詞方面的供應與推敲,簡育弘先生帮忙整理歌譜,以及一年半以來隨時試唱的各合唱團員、指導神長、同道及友好的支持和鼓勵,在此一併致謝。

李振邦謹職於
天主教台灣地區主教團秘書處
禮儀委員會音樂組
民國六十年(辛亥)五月十九日


幾點說明

  這本聖歌集的譜製,主要目的在於達成教友對歌唱彌撒積極參與的第三級,也就是所謂主動參與的最高等級;本來是與「歌唱彌撒」的常用歌曲並駕齊驅的(見禮儀宗座部訓令:論聖禮中的音樂,27至36節),但是用作普通「朗誦彌撒」中的歌唱,也很適合,藉以引起各堂區教友全體歌唱的興趣,進而達到真正「歌唱彌撒」的理想-這才是舉行彌撒的正常方式。

  今就本歌集(新禮彌撒合唱曲集)內容、用法等,作一簡略的介紹:

(一)大體內容

  本合唱集是全年彌撒禮儀中,隨著季節變化的「本有歌曲」部分,主要包括五大禮儀時期(即:將臨期、聖誕期、四旬期、復活期、常年期等)的各五個禮儀階段(即:進堂、答唱、歡讚、奉獻、領主等)所用的歌曲。因此與彌撒中全年總不變更的「常用歌曲」不同,換句話說,本歌集是變化部分的經文用曲,不是常用經文,即普通所謂「彌撒曲」(包括垂憐頌Kyrie、光榮頌Gloria、信德頌Credo、歡呼頌Sanctus、羔羊頌Agnus Dei 等五首另一組的歌曲)。

  此外,本歌集尚包括全年各種不同境遇中,所需要的禮儀或彌撒用曲,如洗禮、婚禮、葬禮、聖秩祝聖禮、聖週禮儀等多曲,附錄中還編入了幾首常用歡呼詞,和一首天主經。

(二)所謂「風格」

  西洋音樂的和聲對位等技巧,如何運用到中國風味的曲調上來,甚至更進一步使它全面改觀,建立一個有系統的音樂風格,不但帶有東方風味,而且成為真正的中國本位風格,這是一連串棘手的問題。目前天主教台灣地區教會的音樂創作,可以說尚在初期的學步階段,每一種嘗試都是值得鼓勵的,事實上每一位從事音樂創作者,也都在各自探索前進,尋求自己的路線。因此提起「風格」二字,很少不使人感到尷尬:我只能說在這本曲集中盡了最大的努力,以求注入中國色彩和生命,同時保持聖樂的莊嚴,不流於小調的凡俗氣氛及慣用音型的俗套。合唱與伴奏部分,也多是「同節奏的」(Homorhythmic)和聲式進行,很少用到模倣對位等技巧,目的正是要力求大眾化:易於演唱,便於彈奏。

  至於曲調的進行,和弦的應用,原則上是盡量避免西洋大小調的感覺,運用我國固有的調式風格;避免和運用的程度與方式,前後也略有差異,一般說來,多少接受了平歌(即素歌gregorian chant)的調式音樂處理手法;因而調號的記法,也往往因某些調式(如Re 調式Dorian,或Fa調式Lydian等)本身可能暗含的降Si,使升號數目減少了一個,或降號數目增多一個,這是調式音樂記譜中慣常發生的現象,不能全依大小調音樂記譜法來衡量。

 在付梓前的最後一次試奏中,仍覺有幾處不夠大膽,但是為了避免「踏空」,還是以安全為妙,我犧牲了閃爍在腦際的「刀筆」意念。

(三)構成形式

  各曲的音樂形式不同,但絕大多數是答唱曲(Responsoriale)形式,主要特徵是群眾每次唱同樣的「反覆調/重句」(Ritornello),獨唱或合唱團則每次領唱不同的聖詠小節(多採自舊約詩篇/聖詠),如此交互對答,既易學習,又有變化,歌唱時間也可以自由伸縮。比較少數的,是同曲多節的「讚美詩」(Hymnus)形式,用同樣的曲調來唱不同小節的歌詞。最後還有幾首單章獨節的「歡呼詞」(Acclamationes),都是簡短的大眾化歌曲,近似「呼口號」式的合唱。

  獨唱即「領唱」部分,往往帶有「自由節奏」(Free rhythm)字樣,表示音樂節奏的進行,不是依小節豎線的週期分切(幾分之幾拍),而是依文詞的自然韻節,波浪式的自由進展的,正如我們日常對話的節奏一樣,因此也叫作「語文節奏」(Oratorical rhythm);沒有強拍與弱拍機械式的死板的定期出現,只有每二字或三字作為一團(字團)的自然波動,二拍與三拍的自由銜接,因此無法以幾分之幾拍的方式記出。

  此外,獨唱部分的構成形式,除了少數完全自由創意外,絕大多數是加以活用的聖詠形式(Psalmody):每節聖詠分為前後兩段,每段有一個可以無限延長的宣敍弦,即平持音(Tenor),其後有中途變化式及句尾結束式,這是聖詠形式的基本要素;至於聖詠小節的開始形式,及平持文詞過長時的中間變折(Flexa),只是偶而用到,並非必需。平持音上每字普通以八分音符的時值計算,遇有標點符號之處,則依文詞的意義在標點前面的字上,作加倍的時值,成為四分音符的長度,以示略作停頓之意。

(四)歌詞處理

  聖歌是唱出來的祈禱,必須使唱者聽者都能理解文詞的意義,才能達成歌唱祈禱的任務;因此曲調與歌詞融會化一,緊密配合,乃是一切聲樂,尤其聖樂作曲的先決條件之一,也是這本歌集特別注意的一點。可以坦誠地說:每首歌曲的主調,都是由文詞本身的韻節和語調的自然聲浪中挖掘出來,而且甚多次是自動湧現的,歌詞中已經有它潛伏狀態的存在;這一點只要將任何主調的文詞,對照曲譜加以表情的朗誦,就不難體會出來。這是中文自身的高度歌唱性,給與吾人的寶貴恩賜。

  為了同一的理由,在動筆以前,往往須先對文詞作一番審慎的選擇與剪裁,以求適合音樂的特殊需要;他人的歌詞,甚至聖經譯文(思高聖經學會一九六八年版)也不例外,當然都是經過作者的同意和研討,並在不更動譯文原意的條件之下進行的。

(五)聲部編排

  為了完成聖樂大眾化理想,並為促成各堂區兒童合唱團的建立,本合唱集除了旋律力求簡易,不用困難的節奏及華飾外,音域也盡量縮減,大體以不超過八度為原則。主調的設計,既是要由全體教友及兒童來歌唱,記譜的普通高度只能到升Do或Re ,最高到Mi(本書只第一曲到Fa,是唯一的例外),因此各聲部的整體音高不得不受到局限,甚至某些聲部有時似乎受到委屈;但在實際演唱時,當可改變聲部(見下)或將原調移高或降低,以求對各堂區或合唱團的個別情況,作出具體而合理的適應;尤其在「伴奏齊唱」,即沒有其他聲部加入時,常當力求全體教友的方便高度,不可勉強。

  本書偶而也自動提供某曲之另一調高和簡化伴奏,正是為了應付上述的不同需要。

  本歌集的聲部編排,絕大多數是混聲四部合唱曲的普通順序:S, A, T, B,即女高音或童聲(Soprano)、女低音或第二童聲(Alto)、男高音(Tenor)、男低音(Bass)。但實際應用時,當須視各合唱團員的個別適應能力:一般地說,主調既經壓低以就合群眾,則女高音部常可與女低音合併擔任,女低音部有時也可使男高音代替,以發揮男高音的優美音色;然後由分部後的第二男高音(Tenor 2)及男低音等,歌唱其餘聲部。

(六)實際應用

  本歌集的實際設計,顧及到多方面的歌唱能力,因此具有絕大的伸縮性:可以合唱,也可以伴奏齊唱,或介於合唱齊唱之間的多種變化,今試舉如下:

1.伴奏齊唱:

  這是一種最簡單的唱法,連在最小的堂區也不難實現:全齊唱主調(反覆調),領唱員獨唱聖詠小節,全體每次於每一小節完後,再唱一次主調,一切都由伴奏支持。小節完處,有「從頭開始」(Da Capo,縮寫為D.C.)的符號,表示全體每次再唱主調,直到主調完了之處而「終結」(Fine)。獨唱部分也可由二位或多位領唱員齊唱;如能以童聲歌唱,效果更佳。

2.小節合唱:

  這也是比較容易的唱法,全體齊唱主調如前,合唱團分部詠唱「領唱」部分的聖詠小節,全體每次再答以主調齊唱。全體教友的歌唱能力有限,但為詠唱簡易的主調,絕無問題;合唱團員一般說都有較高的合唱興趣,如果有一個合適的領導人,很樂意分部演唱簡易的聖詠小節。

3.聲部伴唱:

  這是最合理想的唱法之一:全體教友齊唱主調,同時合唱團以聲部伴奏(即伴唱)的方式,加入同主調下方各聲部的合唱,使聲響效果更見豐滿。聲部伴唱必須在教友對主調已很熟習之後行之,且更好預先告知教友,否則全體之歌唱,可能因不同聲部之加入而吃驚,失去把握,不敢繼續。此外,伴唱聲部也可於主調第二次出現時,方始加入,或只於最後一次加入,以求變化;但合唱團本身,常當保持高音部的存在,不可只靠群眾而放棄主調,結果只聞伴唱而失去主調,反而喧賓奪主,弄巧成拙。再者,聲部加入後,指揮及合唱團員都須注意群眾歌聲的進行,以求節奏、速度、音量的調協混一。至於領唱小節,則仍有獨唱、齊唱、合唱等不同可能;如以童聲歌詠「領唱」之部,效果最為優美。

4.中途合唱:

  主調所唱的文詞,在意義上有清楚的分段痕跡時,合唱團也可略去前半的合唱部分,只在後半加入伴奏式的合唱,造成異樣的效果。這在較長的文詞中,尤其容易實現,甚至只在最後語文單位上加入合唱,也無不可。


  這是一種最困難的歌譜活用方式,但如果運用得當,會比全照原譜歌唱更加生動。同時,這種合唱方式,需要指揮者富於「創造性」的合作,精心研讀歌詞及歌譜的語氣段落,樂句單位,和弦進行等,以免作出支離破碎,不合情理的割裂;合唱團,也須在各聲部加入的處所,事先作有相當把握的準備,以免發生混亂。

  舉個比較單純的例:復活節進堂曲的「反覆調」,如果完全依原譜來歌唱,各聲部並不覺有何困難,因為聲部都是連續進行的,沒有中途插入時尋找音高的麻煩。但是如果改變方式,只在兩次「亞肋路亞」處插入合唱,音色上就有了鮮明的對比,成為一個活潑生動的對唱形式:有呼有應,有問有答,同時聲部的加入也就困難得多了。

  以下就是這樣的唱法:

  眾唱:救主耶穌已經復活
  合唱:亞肋路亞﹗
  眾唱:祂將永遠與我們同在
  合唱:亞肋路亞﹗

5.全部合唱:

  這是最不理想的解決,反覆調及領唱小節一切由合唱團各聲部包辦,使群眾只有聽的權利而沒有開口的餘地,或最多成為合唱團的附庸,偷偷地嘗試加入主調的高音部分。這是大公會議以前的作風,不合禮儀改革後的新精神;今日除非不得已,少用為妙。

(七)伴奏方式

  伴奏聖樂最理想的樂器,是具有連續性音響的樂器,如風琴、管琴(管風琴)、電子琴等;彈奏方式也以「連奏」(Stile legato)為基礎,只在樂句各單位成分完結與再始之處,略事「呼吸」(斷奏)。本書的伴奏琴譜,就是以便於連奏為原則的,因此偶而有與常譜不同的寫法及連號用法,以助成連奏的效果。

  伴奏是一門微妙的學問,伴奏得當,能在不知不覺中給與歌唱者莫大的便利與協助;相反地,伴奏失策,則使歌唱者無法準確開始,高潮處無法起飛,節奏進行也不能應付裕如。因此特將伴奏應注意事項,略述一二:

1.烘托而不淹沒:

  就消極方面來看,伴奏的主要使命,是烘托歌唱聲部,或主調樂器;聖歌合唱中尤其是以歌聲為主,樂器為副的,因此一般來說,常須視歌聲的集體音量和音樂表情的需要,而加以適度的支持,總不可借口領導推動,或製造高潮等積極方面的使命,而濫用巨響淹沒了歌唱的浪潮,使人無法理解歌詞的意義。因此謙虛順應,是伴奏者當有的主要美德;除非有曲性的特殊需要,如前奏、中奏、尾聲、琴與歌主題的交互呼應、準備高潮時湍急的聲響暗流等,絕不可勉強作無音樂意義的突出。

  至於琴聲與歌聲在音量上的正確比例,很難以數字來衡量,粗枝大葉地可以說是三分之一與二之比,即歌聲佔三分之二,琴聲佔三分之一,無論曲譜是強是弱,或漸強漸弱,大體上常可以保持這個音量比數。此外,為伴奏歌曲,不可用音色奇特的音栓,破壞歌聲的美,更不可用波動不定的音響,使歌唱者失去音高的正確標準;但最重要的是,伴奏者耳音的敏感性,不停的觀察、衡量與醒覺。

2.領導與推動:

  這是伴奏者積極主動的另一個重要使命,看似與上節有所衝突,實際上卻是伴奏魄力與效果達成的必要條件。如果是群眾的齊唱而無人指揮,則伴奏者的主動使命更是詠唱成功與否的主要關鍵:歌曲的開始和每個樂句的再始,都需要伴奏音響的提前出現,以領導推動全體的歌唱,使它不得不一齊開始;雖然只是千分之一秒的差別,卻能給與歌唱者絕大的信心與把握。歌唱的中途,則當與歌聲全相吻合,不可提前,更不可落後;因此整個伴奏中,不但和弦、節奏、音量、速度等,必須絕對地清晰明朗,而且歌曲的性質,高潮的起伏,各級終止形式的重要層次等,也都當由伴奏中明確地表達出來,絕不可拖泥帶水,使歌唱者無法前進。至於群眾歌唱速度(太快或太慢)的糾正,更需要絕大的駕馭能力,依照上述各明確條件,在不知不覺中順勢引領過來,絕不是巨大聲響的暴力,或賭氣脫離群眾所能補救的;因此,與其用錯誤的方法來糾正,倒不如容忍從順,和平共處的更好,至少沒有傷了基督愛的和氣﹗

  可見伴奏者在聖樂中的重要性,絲毫不亞於指揮:需要極高的音樂感受力,豐富的臨場經驗,和深度的表達才華;尤其重要的,是友愛、協助、和容忍中的祈禱精神。


本文轉載自新禮彌撒合唱曲集 
天主教台灣地區主教團禮儀委員會音樂組
教務協進會出版社發行

民國六十年(辛亥)五月十九日

*徵稿及歌譜收集啟事

本欄歡迎各位自由撰寫任何體裁的文章,一同追憶和懷念天主教聖樂創作一代宗師-李振邦神父。

來稿字數不限,請註明閣下真實姓名、聯絡電話、通訊地址、電郵地址及一段不多於一百字的個人簡介,寄電郵:[email protected] 或 地址香港堅道十六號教區中心十樓聖樂委員會辦事處出版事務部收。

文章一經審核後會刊登於本網站內;若不獲採用,將另行通知。本欄謹供紀念李神父之用,並無報酬。本會特此向各位致萬分謝意。

另外,我們誠邀各位提供或捐出李神父任何未經發表的創作品、文章及相片等物品,相關資料將有助我們完備是次特輯的製作;經整理後,供廣大聖樂愛好者作研究用途。